上善若水。
出自先秦佚名的《老子·八章》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
注释上:最。
赏析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
完善
原文
佚名《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正善治 一作:政善治)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几于道: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固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 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老子·八章》中,作者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认为优秀的人应当如水一般,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应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同时也应兼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包括所谓的“恶人”。只有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才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全文以对“道德”的哲学思辨为纲宗,以“水”为文眼,论述了为人之道,其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此文便节选自《道德经》。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6744篇诗文 ► 8612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慧霖《闰中秋玩月》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苏轼《蝶恋花·送潘大临》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苏轼《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壶中无酒难留客,池中无水难养鱼。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涂《春夕》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