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做过APP调试或SDK集成测试,可能会有这种经历:
明明配置好了代理和证书,还是抓不到真机请求;
模拟器测试一切正常,一上真机请求就“消失”;
Fiddler/Charles 连接正常,但没有任何HTTPS流量;
封装SDK网络行为根本无法验证;
这些“抓不到包”的时刻,是移动端调试中最让人崩溃的场景之一。尤其是涉及 HTTPS 请求、双向认证、APP安全策略,常规工具很容易失效。
本文不打算介绍“怎么用抓包工具”,而是深入探讨:
为什么真机HTTPS抓包越来越难?
哪些抓包原理注定会“失灵”?
如何用 Sniffmaster + 多工具组合,解决无法抓包的根本问题?
抓不到HTTPS,是技术趋势决定的
在过去几年,为了用户数据安全,大部分主流服务端和SDK提供商都采用了以下安全策略:
强制 HTTPS 传输
明文HTTP全面淘汰;
全站开启TLS加密;
APP与服务端所有通信必须加密;
HTTPS Pinning(双向证书验证)
客户端内置证书公钥指纹;
中间人证书一律拒绝握手;
防止伪装服务器劫持数据;
请求封装隐藏
统一封装如 OkHttp/NSURLSession;
使用 Native 模块/自研网络组件;
请求代码无法通过日志输出查看;
限制代理或系统抓包机制
禁用系统代理;
检测抓包行为(如检测Charles/Fiddler);
使用 QUIC/TCP/Socket 自建链路规避 HTTP 协议;
我们团队遇到的抓包失败场景
微信授权SDK请求日志为空,抓不到流;
iOS 真机连接 Charles,HTTPS 全部 handshake failed;
安卓真机设置代理但无请求流出现;
Fiddler 抓到部分请求,但封装SDK请求全空;
mitmproxy 成功劫持,但SDK检测证书返回错误码;
为什么传统工具在真机场景里抓不到?
工具
原理
弱点
Fiddler
基于HTTP代理
必须走系统代理,不能处理Pinning
Charles
类似Fiddler
证书信任链被Pin校验拒绝
mitmproxy
脚本级代理
证书替换容易被检测
Proxyman
UI好、原理同Charles
不能突破封装和双向认证限制
Wireshark
底层抓包
能看见流量但看不懂HTTPS内容
它们共同的软肋是:基于代理、依赖证书注入、需要中间人劫持机制。而在 Pinning 和封装SDK面前,它们“无能为力”。
Sniffmaster 是怎么解决的?
插线真机,无需设置代理
只需将 iOS 或 Android 真机连接电脑,Sniffmaster 会直接从USB口监听网络接口。
不需要安装任何证书
绕过了系统信任链,天然不被Pin机制阻断。
支持识别封装请求
能看到App发出的所有TCP/HTTPS/UDP数据流,哪怕SDK自己建了Socket连接也能抓到。
支持爆破双向Pin验证
这是很多其他抓包工具完全做不到的一点,Sniffmaster 可以解密双向验证下的HTTPS流量。
我们现在如何组合工具调试网络问题?
场景
工具组合
使用说明
模拟器调试
Charles + Postman
基础开发阶段调试
接口容错验证
mitmproxy + Postman
脚本模拟错误、字段缺失
真机SDK调试
Sniffmaster + Wireshark
真实抓包 + 协议解密
构建包验证
Sniffmaster + Charles
验证上线包参数一致性
网络层失败
Wireshark + curl
DNS、TCP握手排查
总结:要想抓得准,得用对工具
抓不到包,并不是“你操作失误”,也不是“设备有问题”,而是你面临的技术环境已经变化。
Charles/Fiddler 依然好用,但更多是针对传统Web服务或开发初期模拟器场景。
而在现实工作中,你需要能在以下条件下工作的工具:
真机;
HTTPS 加密;
无Root越狱;
不修改APP代码;
不依赖系统代理;
能筛选具体APP抓包;